建水紫陶在濕坯人工繪畫裝飾完成以后,待其半干,就可以進入下一步重要的工序“刻填”了。關于刻填我們之前已經講解過(點擊“建水紫陶刻填詳解”翻看查閱進行了解),今天我們主要從刻填形式上再進一步深入的介紹。
建水紫陶刻填從形式上可分為:一次素色刻填、多次彩色刻填。簡單來講這兩種表現形式就好比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各自有各自的審美情趣,無分好壞!
(資料圖片)
一次素色刻填:
代表:版畫、白描。
主要用一種顏色的色泥(多以黑白色泥為主)刻填裝飾畫面的輪廓,呈現的出簡約,素雅的效果。容易制作,講究用筆變化,構圖平穩奇險。
多次彩色刻填:
定義:指畫面物像要通過兩次及以上套色刻填才能完成的裝飾方式。
代表:殘貼裝飾、油畫、彩繪山水花鳥人物等。
特點:表現力強,色彩豐富,但工藝復雜,且刻填過多,重量過大,坯體承受不住容易火裂,坍塌,成品率低。
色泥制備
傳統色泥:色泥制備是以白陶泥料為主,加入適量的其他顏色的土料,充分攪拌揉搓而成。土質漿料的顏色有紅、黃、赭(zhě)、白、灰等。
現代高溫陶瓷顏料:20世紀90年代初建水人引入并開始使用。色彩更豐富。制備方法和傳統泥料相似。
填泥泥料制備的關鍵是白陶基料的泥性要與坯料一致,顏料與白陶基泥比例不超過7%,填泥泥料水分含量要比坯料水分含量高,成稠糊狀,水份含量約為35%,便于色泥滲入到刻模的每一個空隙。否則在燒制過程中使得填入的色泥與坯體泥料收縮比不一致,產生陶坯變形,出現鼓包、脫落、裂紋等情況。但白陶泥料硅、鋁含量高,泥性比一般紅陶硬,建水當地人常會加入適量含碳高的灰土和紅土,以降低填泥硬度。
方法:刻填道數通常取決于裝飾畫面的顏色數量。
具體步驟可參見如下圖例。
實景照片
第一次刻填
第二次刻填
彩色絞泥填泥法:此種填泥方法是近年來創新的一種方法,與其他泥料填泥方法不一樣的是根據創作需求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泥有意識地絞在一起(絞但不是調勻),按照一定的方向進行填敷。看似無意,但隨機性很大。最終形成顏色過度,幻化虛實濃淡的效果。